2014年6月9日星期一

沈彤:25年前中国错过了历史性的机会


经过25年的研究和社会活动,沈彤回头看1989年的六四事件,认为中国错过了一次全民参与变革与博弈的机会

在1989年六四事件25周年前夕,天安门学运领袖之一沈彤接受了BBC中文网采访。他说经过25年的研究和社会活动,回头看1989年的六四事件,他认为中国错过了一次全民参与变革与博弈的机会,因为当初的大规模自发性抗议的目的并非要推翻政府。
沈彤在六四以后的25年期间作过学术研究,并积极参与社会运动,这些经历使他更清楚地看到当时中国失去了一个是历史上非常难得的机会。他说根据刘宾雁先生的估计,当时中国400多个城市都多天持续有自发的、自下而上的请愿和抗议,而所有这些抗议都是以改革为目标,并非要颠覆政府。
沈彤说机会被当时中共内部的以邓、李、杨为代表的强硬派当道,因此他们才能在其后的25年来在政治和经济上胡作非为。而以赵紫阳为代表的比较温和的、要推动改革的共产党官员和民间的抗议力量一起被镇压。
许多人认为中国25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实际上是继续了学生要求的改革诉求,随后的经济增长让许多中国人感到自信。但沈彤认为那不过说明了邓李集团杀死了信使,传承了信息。而且当时镇压的决定完全是出于维护权力,并非清楚的政策和国家理想和方向的决定。
沈彤还认为有两个关键的事实不能被忽略,那就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另外就是在过去30年中,期间唯一低经济增长的两年恰恰是1989-92年初,而那两年就是因为镇压党内的温和势力和民间抗议造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倒退。

非暴力问题

镇压造成自由派人士流亡,许多民众受到迫害,因此那时候的当权者发现政治经济倒退会令他们失去统治合法性,而对他们来说,继承合法性的所有选项中只有民族主义和经济高速发展这一途。不过中国当政者并没有接受良性的诉求进行均衡发展,他们发展经济完全是为了纂夺并且保持权力。
沈彤当初是学生对话团的负责人之一,在反思1989年学生抗议的方式时他说,当时学生的动机完全是为了促进改革和爱国,并没有试图推翻或改变政府的企图,学生追求的是良性互动和对话,追求双赢的方式。这是1989年抗议运动最美丽的地方。
但沈彤说现在回头看,当时他们的想法是天真了。经过多年反思他现在的看法调整是:当时学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其他的非暴力做法有不认同,比如绝食和持续占领天安门这些做法,当时的许多组织者,对话团和北高联都曾经反对过。
他现在的反思是,六四以后其他国家发生过的几十个民众运动,其中不乏激烈的做法,有的的确产生了好的结果。一些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非暴力抗议手段也可以导致好的结果。他说当初并非抗议手段技术上的差别造成了六四镇压,当时许多人自由派知识分子看不到这一点。
(B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