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星期二

内蒙古煤化工遭遇水困局

《工人日报》(2013年12月25日 07版)


近年来,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内蒙古,煤化工项目渐呈“遍地开花”之势,从东部区的呼伦贝尔、赤峰、通辽、锡林郭勒到西部区的鄂尔多斯、包头,乌海,煤化工项目接连上马。
煤化工是高耗水产业,而内蒙古是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地区之一。有识之士呼吁,煤化工高速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危机不能“忽视”。
煤化工项目 “ 井喷 ”
2005年2月,拥有世界首套煤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的神华煤液化项目开工建设,2008年12月31日成功产出产品。2012年,企业生产油品86.5万吨。
实际上,神华的煤制油项目之后,内蒙古煤化工项目开始出现“井喷”。目前,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国家五大示范工程都已在内蒙古落户,围绕煤炭加工利用开发出的专利技术已有100多项,
到今年年初,内蒙古已形成142万吨煤制油、106万吨煤制烯烃、765万吨煤制甲醇、20万吨煤制乙二醇、13.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278万吨合成氨生产能力。
在一次中国煤化工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内蒙古一位政府官员表示,内蒙古将进一步确定要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煤化工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截至2009年,内蒙古续建、在建和新开工能源化工项目总投资高达3000多亿元,而目前的总投资规模更高。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说,到去年年底,内蒙古石化行业现价产值已超过2000亿元,随着国家现代煤化工五大示范工程在内蒙古试验成功,有的已进入商业化运行,内蒙古煤化工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提出把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的宏伟目标,各地发展煤化工的激情高涨。
煤化工高耗水困局
资料显示,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耗水量巨大,通常转化1吨煤需用水约10吨~15吨,是石油化工项目用水量的3~5倍。中国的煤化工项目广泛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但这些地区水资源恰恰短缺。
2011年,内蒙古神华乌海能源西来峰煤化工分公司的煤气合成30万吨甲醇项目一度处于停产状态,原因就是缺水。当地的一些煤化工项目已开始计划从乌海市境内的黄河中抽水。
鄂尔多斯市煤炭工业局的一份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该市的甲醇规模将达到每年445万吨,二甲醚规模每年1440万吨,煤制油规模每年1000万吨,煤制烯烃规模每年250万吨,焦炭规模每年600万吨。
内蒙古国土资源厅一位官员表示,发展煤化工最大的问题在于水资源,鄂尔多斯市每生产1吨甲醇要耗17吨水,每生产1吨二甲醚要耗14吨水,每生产1吨合成氨要耗18吨水,每生产1吨煤制油要耗12吨水。而当地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78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鄂尔多斯,煤化工产业建设区域均集中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该地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年蒸发量却超过2500毫米。
在原煤产业发展遭遇瓶颈的现实困境下,鄂尔多斯煤化工更是加快了脚步,而项目用水大多数取自黄河水。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报告显示,“十二五”全国15个煤化工示范项目到2015年的总需水量每年可达11亿立方米。如果加上采煤、火电,“十二五”末中国煤炭基地的建设将消耗水资源约100亿立方米,相当于四分之一条黄河正常年份可供水量,可能给黄河等西北命脉河流带来沉重负担。
多管齐下解难题
水,对煤化工企业而言是一个复杂的难解之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煤化工企业在节水上大做文章。煤化工项目中之所以吨产品的耗水量动辄就要几吨,甚至十几吨,主要是在冷却水的循环利用上没有形成闭路循环,造成循环水的大量蒸发。
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16万吨/年的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目前生产1吨油品需要耗水13.5吨,经过节水改造,水的消耗量可以降到8吨左右,如果装置规模扩大到200万吨/年,每吨油的耗水量就可能降到3.68吨左右。
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监察部副部长王越说,要想降低水耗,就要实现水的闭路循环。企业要有大量设备和维护费用的投入,特别是在内蒙古地区水质较“硬”,投入就更高。
此外,“水权置换”也是途径之一,工业企业为了取得用水指标,在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确定的某一灌区内,投资实施农田节水改造工程,换取工业用水指标。但据记者了解,水权置换亦有指标和底线,其获取水量也不足以满足全部项目的用水需求。
目前内蒙古着力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黄河流域,打造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沿黄经济带”。为了舒缓用水压力,政府鼓励水资源缺乏而煤炭资源富集地区与黄河沿岸地区进行产业协作,实现水、煤资源跨区域优化组合。
但是,鄂尔多斯市投资10亿元以上的30个项目就急需落实3亿立方米的用水量,而该地区可置换的工业用水指标仅为1.3亿立方米。
另外,在水资源相对富集的内蒙古东部地区,“水煤”产业协同的优势正逐步显现。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大唐煤制气项目被当地官员概括为:锡林郭勒盟的煤+克什克腾旗的水=北京的天然气。而水资源富集的兴安盟和煤炭富集的锡林郭勒盟的产业合作,也在加快进行中。

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著名蒙古语言学家、蒙古语文教育家清格尔泰教授逝世

据知情者在网上透漏,著名蒙古语言学家清格尔泰教授在12月27日逝世,终年90岁。蒙古族网民纷纷表达悼念之心。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来自中国官方的任何报道。


根据维基百科记载清格尔泰教授1924年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中旗(今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1940年呼和浩特蒙古学院毕业。1941年至1945年间,留学日本。首先在东京工业大学,但因往返路程较远,且正值二战美军地毯式轰炸日本本土的时期,所以他选择转到仙台市东北帝国大学理学部继续学习。1946年任内蒙古自治学院教员,参加革命活动,主持编辑内蒙古自治区的《内蒙古日报》,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共产党党委秘书。建国后,担任内蒙古宣传部编译科科长及内蒙古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而后相继在内蒙古军政大学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授课,并进行语言研究工作。1973年至1984年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生前为内蒙古大学教授。

专著有,
  • 《蒙文文法》(1949年乌兰浩特蒙文版、1963年纽约英文版)
  • 《现代蒙语语法》(1980年蒙文版)
  • 《契丹小字研究》(1985年,刘凤翥、陈乃雄、于宝林、邢复礼合著)
  • 《土族语话语材料》(1988年)
  • 《土族语和蒙古语》(1991年)
  • 《蒙古语语法》(1991年)


腾格里的新牧民—巴依尔和他的游牧文化生态假期



在沙漠,生命存活必须发挥强韧的生命力,珍惜有限的资源,善用智慧适应环境,遵循自然法则,否则就会被自然环境淘汰,这就是草原民族比农耕民族更强悍的原因。


内蒙古阿拉善盟因沙尘暴的发源地而着名于世,沙尘暴在阿拉善沙漠地区形成,一路向东前行威胁北京、天津,影响甚至括及日、韩。因此阿拉善的环境生态问题吸引大批环境团体与国际组织关注。

阿拉善境内的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在蒙古语里面的意思是,蒙古人信仰人生一切际遇造化来自于长生天神秘的力量。

沙漠南端的腾格里苏木位近河西,也是内蒙古戈壁沙漠南面门户。在这个静僻的腾格理沙漠角落,则有一名返乡的蒙古青年巴依尔,默默的在自己的家乡特莫乌拉嘎查,推行环保理念。


         (返乡继承草场的蒙古青年,却意外走上环保之路的牧二代巴依尔。)

牧二代的生态假期实验

三年前巴依尔的孩子刚刚出生,为了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巴依尔结束十多年漂泊打工的生活,举家返乡,成为一个返乡的新生代牧民。然而,家乡的污染问题让巴伊尔一脚踏入环保。

巴依尔刚刚结束三年与污染抗战的生活,现在为了深耕环保的理念,他决定开展一项大胆的实验以游牧文化为主题,举办生态工作假期,让外界朋友透过牧民生活体验,学习观察沙漠丰富的生态与蒙古文化。

在振兴牧民文化与保护草原生态的理念下七月跟十月分别举办生态假期,获得参与者不错的反响,为了探索规划长途路线,巴依尔决定在十一月开展穿越腾格里沙漠的探路之旅。

趁着11月初的秋凉,寻找游牧精神与沙漠生态的探索之旅从腾格里起走

古盐道与冬草场

探索路程沿着古代驼队运盐古道开始,巴依尔的父亲达来就是驼队的驼师,达来爷爷回忆沙漠驼队运输货物的年代已经不可考,但有记忆以来,古盐道商旅不绝,从沙漠的盐池输送食盐到宁夏中卫地区并交换沙漠地区所需货物。

     

   达来爺爺正在加工驼毛,骆驼毛可以用来结绳、制作棉被,在牧民眼中的一头骆驼,全身上下都是资源)

达来爷爷回忆,一趟旅程约有56位驼师分管驼队60头骆驼,每头骆驼需负载160公斤食盐,从中卫出发到查干布拉格苏木的盐池再回到中卫,完整一趟驼旅程约需11天,我们的探索,则是从中间点承庆寺折返特莫乌拉嘎查。

在达来爷爷的徒弟巴图老师的向导下,经过上午骆驼骑乘特训,下午一行人怀着沙漠荒原的不安与敬畏踏上旅途。

吹起凉风,渐渐适应身体配合骆驼前行而摆动,一想到未来四天都得在驼背上面对蓝天与广阔苍茫的沙漠,有种说不出的舒畅激动不安。

第一天的路程不算长,大约三个小时,驼队抵达冬草场。这里是巴依尔家族的冬季草场,严冬时将牛羊骆驼赶到此地过冬,距离巴依尔的家约20公里。        


冬日放牧的老屋已经久未居住,分工整理卫生、打水,还得有人负责生火煮水,我则到草地上捡粪。必须是乾的牛羊粪,巴依尔强调。


            

(到达冬草场第一件事情打水)

        牛粪必须够乾才能烧火,但是当晚烧牛粪,烟幕大到人无法停留在屋内。我有些纳闷,是不是没有确认牛粪足够的乾?

夜里,巴依尔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的故事。巴依尔幼时在嘎查小学寄读,每到冬天,周末放学一早离开学校,走上一整天才能走回冬草场的家。巴依尔并不觉得艰苦,回家意味着可以吃上一大碗香喷喷羊杂面,那是家的温暖与儿时记忆。



(入暮时分,大漠彷佛铺上一层神秘凉冷的帷幕。入夜後的草原,是老人说古、孩子织梦的时间。)


  撤点并校导致牧区人走村空

现在的牧区因为执行撤点并校,不仅嘎查里面没有小学,苏木里面也没有民族小学。巴依尔为了让儿子上蒙授(蒙古语授课)学校,必须将儿子送到两百多公里的阿拉善左旗旗里,一个大人陪读跟一个小孩的住宿就学费用,对牧民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虽然政府宣传,撤点并校以後,教学资源可以更集中,也可以节约财政支出。然而,似乎就学成本无形转嫁到牧民身上,而且使牧区必要的劳动力须分配到孩子伴读,最後大部分的牧民家庭是选择由老人照顾孩子伴读,而大部分的老人都是拖着病痛伴读,形成人走、村空的局面。[1] 听到这样的现实,着实让人对牧区的未来担忧。


   巴依尔的儿子敖奇龙,今年三岁,在蒙语里面敖奇龙是宇宙的意思。)

巴依尔希望有一天能带自己的孩子环游世界,但在之前,他选择先让孩子进蒙授学校。或许是为了弥补自己年少离乡对家乡文化的缺憾,他认为在接受外来文化之前,得让孩子先把自己的文化学习起来。

 环游世界之前,先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蒙古人

一觉醒来在沙漠,都市人焦虑症发作!

    次日清晨醒来,简单的梳洗,身体因久乘骆驼开始酸疼。在灰蒙蒙的天色中探险队打包启程。不时可以感受到丝丝的雨点落在脸上。众人不语,却暗自担心如果下雨怎麽办?会不会渴死或者饿死在沙漠里面?然後被狼叼走?

向导巴图老师淡定自然,默默前进。

一眼望去茫茫沙海,来自都市的旅伴担心驼队迷失方向焦急的不停询问向导巴图老师:我们迷路了吗?我们走得是否是最近的路线?

这个问题可把巴图老师问倒!!巴图老师说一脸不解的用蒙古语讲了一堆。巴依尔翻译说道:我们目前走得方向没错啊?

    後来才知道,巴图老师对我们的低阶问题感到好笑:沙漠没有路,沙漠每天都在移动变化,也没有迷路的问题。巴图老师从十六岁开始加入盐道驼队,这条路他已经走了三十多年,只记得方向,至今还没想过迷路的问题?

    狐狸、老鹰与挖矿者

    过了午後天气开始放晴,简单的填饱肚子,稍作休息後继续启程。路途上,一只灰色的狐狸从洞里跑出来,奔跑一阵然後再回头,观望我们这群沙漠的不速之客,缓缓的消失在沙漠里。

巴依尔说狐狸专门吃老鼠跟兔子,对牧民、草场跟饱受鼠害的沙漠植物而言,是个保护生态的好帮手。

    天空有两只鵟在翱翔盘旋,看来这里的生态链还是挺完整的。但巴依尔指着沙漠里面的大坑说,现在内蒙古沙漠最大的威胁就是探矿,即使没有开采矿源,坑坑洞洞的草场仍是一莫大的破坏。

   

    (勘探开矿已经成为草原沙漠最大的生态破坏问题。)

    几日之内,观察团陆续在途中看到许许多多勘探点。让人感叹,自然界最大的威胁,果然还是人类的开发野心。

草原是个游牧文化的大教室”—环保志愿者荣燕

对於生活在农耕文明地区的大多数汉人而言,沙漠意味着一种危险、枯燥、缺乏生机的荒无之地。

长期关注草原生态多样性与牧民文化的志愿者荣燕认为,这是由於外界对草原文明认识太少的缘故,虽大部分人都认为中国是以农立国,但农耕文明只构成中国文化的一半,另外一半则是在内陆草原沙漠地带生存的游牧文明,然而大部分人往往只看到前者,对後者所知无几,这是对中国文明的误解,正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者的竞争刺激、相互适应,才使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荣燕引用内蒙古生态学家刘书润观点,认为在人类适应草原沙漠的自然条件过程中,也逐渐演化出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是形成一种价值观念与思考方式,称之为草原生活文化。

荣燕进一步说道,草原与沙漠正是游牧文化的代表。游牧文化并不是蒙古人的选择,是自然的选择。让人顿悟了为何几千年来,游牧文明为何位处艰困的自然环境,却能够屡屡征服农耕文明。

在沙漠,生命存活必须展现更强韧的生命力,珍惜有限的资源,善用智慧适应环境,遵循自然法则,否则就会被自然环境淘汰,这就是草原民族比农耕民族更强悍的原因。

        巴依尔认为现在推动的禁牧限牧或者划草场建围栏,很可能反而伤害草场与游牧文化的生态健全面貌。这话说回来,些问题虽然与来自都市来的我们简直八竿子打不着,但一旦置身沙漠骑在骆驼背上,却让人不禁认真关切眼前的游牧文化保护问题。

与最美的活佛仓央嘉措结缘

第二日的旅程在傍晚经过美丽的三道湖,草地上牛羊怡然自得的吃草,远处的湖心有一大群水鸟悠然。不久就抵达第二天的预定投宿地点承庆寺。承庆寺相传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圆寂之地。


     (夕阳下的承庆寺,承庆寺蒙文名字称为"蒙吉楞",是藏传佛教在内蒙古的着名寺庙。)

倉央嘉措于十七世纪晚期即位为六世達賴喇嘛,因藏區與蒙古汗的政治鬥爭被废黜,相传他在被送往京师途中病死於青海湖。另一个大众更乐於相信的传说是,大清康熙皇帝不愿接手这个烫手问题,暗示使臣让這個被廢的六世達賴自己出走,因而仓央嘉措隐姓埋名云游四方弘法,最终来到阿拉善。

阿拉善普遍认为倉央嘉措在1716到阿拉善落脚弘法,并先後建立廣宗寺(又稱南寺)承慶寺(吉林寺)。

仓央嘉措被稱為最美的活佛,传说因面容俊秀与文采出众而闻名。有人认为,倉央嘉措或许以风流浪荡的行为举止表明自己并无政争野心藉以避禍,留下大量詩歌集,其中不少描述男女之情,是以诗歌隐喻佛法因果。
    
尽管倉央嘉措的生平在藏傳佛教历史仍存在爭議,但他热爱世俗生活、离经叛道的作风被世俗者冠上情僧称号,更成为藏密文化追随者眼中的浪漫精神代表人物

夜晚,我们挂单在承庆寺的管理喇嘛家中,透过巴依尔的翻译,喇嘛爷爷用蒙古语与我们简略介绍仓央嘉措与承庆寺的渊源。他说,仓央嘉措最後在承庆寺圆寂,遗体後来被送往广宗寺安座。遗憾的是,文革期间仓央嘉措的遗骨被烧毁,最後僧人在灰烬中抢救出舍利子与遗物,分别安放于广宗寺、承庆寺。

清晨七点,沙漠土壤的表层有不少结上一层雪白的冰霜,拍完三道湖的日出,我走进承庆寺内,坐在榻上,倾听老喇嘛低沉平缓的诵经声调。

虔诚礼佛友人发愿要磕完999个头,建议我也一起大磕头,我曾经在电影中看过这样神圣的敬礼,从头上至胸前合十敬拜佛法僧後,整个人趴下平躺合十敬拜。第一次自己磕头,原本只是做十个,做着做着,就这样忘我的继续磕头,直到启程的的催促。


      (喇嘛老爷爷跟奶奶亲切的送行。文革以後,喇嘛成家渐渐普遍。

神秘的沙漠湖泊努尔特

    第三天启程,人与骆驼的默契渐入佳境,但是腰酸背痛屁股疼的感觉却比前两日更明显。两个小时路程後,一个奇幻美丽的沙漠湖泊努尔特进入眼帘,我们在湖边休息午餐。

    一行人屈着上身缓缓接近湖边,湖旁湿地有大面积的芦苇,湖面上大量的水鸟,湖中岛上面有两只牛儿自顾的低头吃草,湖面映照出沙丘,美景如诗如梦让人有种超现实的幻觉。谁能想到沙漠中的湖泊竟这般美艳动人,叫人赞叹不已!!

(努尔特湖拥有珍贵的沙漠湿地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也必须严加小心伤害生态。)

正当我们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开,湿地旁的乌鸦焦虑的嘎嘎警示,警告我们这群入侵者,这里是牠的地盘。旅伴警告不能太接近野生鸟禽栖息地,否则不只是打扰野生动物,甚至母鸟也会受到惊吓也会弃巢抛弃幼鸟。

生态旅游最深刻的生命教育是尊重自然万物,关切自然环境细节的变化。

真正的蒙古族勇士那达慕验证勇气与荣誉

    最後一晚的夜幕降临前我们抵达查湖桑的一个农场,农场主人似乎外出,备用的帐篷终於派上用场,一群人分工打水生火、搭帐篷。

    晚餐时候,一盏摩托车车灯缓缓从沙丘接近,农场主人鄂尔登图回到牧场。鄂尔登图也是巴依尔一起长大的同学兼玩伴。鄂尔登图见到我们的向导巴图老师却显得意外,原来两人都是历年参加那达慕比赛的对手。

    那达慕是阿拉善盟的年度大事,比赛骑马、骑骆驼、骑马射箭、结绳与其他牧民技艺的大型比赛,也是传承彰显蒙古文化的文化盛会。

    今年50岁的巴图老师是多次代表腾格里苏木参加那达慕比赛的选手。为了证明,他向我们细数着他的"战绩":在超过三百位来自各旗、苏木的选手当中,巴图老师曾经荣获骑马射箭第一名、骑马第二名、博克(蒙古摔角)第二名等等多项大奖的荣誉。

在巴图老师与鄂尔登图身上,我看到蒙古族勇士的共同特质:干练沉着、踏实稳重,这或许是在沙漠烈日风沙与旷野放牧生活历练出来的牧民本色。巴图老师总是沉着应对任何突发状况,在气象变化、路程掌握、骆驼牲畜情绪不稳的驯服上,巴图老师从未担忧,这或许归功於30多年的沙漠放牧经验。

    体验不便才能珍惜眼前--沙漠教我们的绿色生活

最後一天上午启程返回特莫乌拉嘎查,身体的疼痛渐渐缓解,感觉这都市来的身体才正要适应骆驼背上的生活。心里想着这几天下来的最大体验,没有手机讯号,没有电脑、没有网络跟电子邮件,没有水龙头与抽水马桶,甚至身体的酸楚都无时无刻在提醒自己是个都市人,不属於这沙漠的一部分。身心灵却感觉到许久未曾感受的富足。

旅伴在最後一日清晨说在沙漠这几天,就连倒洗脸水都觉得浪费。或许这就是沙漠的生活哲学,因为一切都得来不易,所以必须格外珍惜。

(生态旅游参与者从旅途最初的不安迟疑,到最後骑乘
骆驼展现的从容自信。她说这一趟旅程除了美好回忆的丰收,还让她重新相信自己能够战胜恐惧并超越自我。)

这难道不就是环保的真谛吗?在这个没有物质丰裕的时代,人的欲望却永远不能得到满足,该反省的是发展的不够,还是不懂节约需求爱惜资源呢?

学会欣赏与尊重牧民文化

为什麽想回来内蒙古过这样的生活?旁人不解的问巴依尔

 我本来就是蒙古人,现在我要学习做牧民!巴依尔说。

巴依尔回忆起十多年的漂泊打工生活,1997那一年巴伊尔16岁,跟大部分的牧区青年一样,向往沙漠外面的世界,他决心外出闯荡,到大城市见见世面。

为了学习厨艺巴依尔从学徒干起,为了讨好师傅,都得拼命干活起早贪黑。打工的生活其实多半是艰苦与寂寞,离开牧区十多年的巴依尔,足迹已经踏遍大半个中国,繁华的城市生活让他感到疲惫与困惑。

走遍天下,才发现家乡是最可爱的地方为了找回蒙古人的文化认同感,巴依尔重新开始适应学习牧民生活。

回到巴依尔家的午後,达来爷爷默默的教导巴依尔结绳的技巧,敖奇龙在旁边似懂非懂的看着爷爷跟父亲,三代同堂共同传承这个蒙古牧民家庭的生活智慧。

   

(巴伊尔家三代同堂共同传承草原牧民的生活文化,同时又能藉由生态假期的创新,为保护牧区生态与文化创造新的可行之路!)

    穿越腾格里沙漠追求的不是探险刺激与享受,而是传承草原文化以行动支持生态保护,尊重生命的自我实现。

[1]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指出,2000年到2010年间,乡村地区平均一天,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个小时,消失4所学校。
        
(Sina Blog  志愿者林吉洋)

2013年12月26日星期四

蒙古不是中国(王力雄)

m1222-wlxp.jpg
蒙古的牧人赶着羊群(AFP)
中国官方认定,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控制始于十三世纪。那时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横扫世界,而吐蕃王朝已经崩溃解体,经历了四百年的分裂割据,西藏不再具有与蒙古对抗的能力。大小地方割据势力在大势之前纷纷向蒙古表示归顺。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汗在西藏选中了当时藏传佛教的中心——萨迦,命令西藏全境各方势力都要服从萨迦的领导。此后延续一个世纪的元王朝,一直通过萨迦对西藏实行统治。如果要说是主权的话,问题在于那是蒙古对西藏的主权,还是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其实那时的中国和西藏一样,同是蒙古铁骑征服的对象。说起来中国还不如西藏,西藏尚能保持相当程度的自治,中国却是彻底亡国。无法解释一个连自己都没有了主权的国家,又如何能对别的民族实施主权?元与清不一样,虽然同是异族入侵统治,但是清朝满人无论是居住地还是民族最终都被整体地融于中国一体,而蒙古现在仍有自己的国家,与中国是两个概念。把蒙古对西藏的征服说成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根据,这种逻辑是奇怪而不诚实的。

何况,蒙古和西藏到底是谁征服谁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从军事角度,西藏肯定不是蒙古对手。但是西藏有高原天险,蒙军进藏不是易事。事实上,蒙古并没有对西藏进行征伐,西藏的归顺是通过萨迦。有蒙古人的军威做后盾,萨迦给西藏各地僧俗首领发出晓谕,让他们认清形势,接受萨迦的──也就是蒙古的──统治,从而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年战祸频仍的分裂局面。当时元朝向西藏派驻军队,目的不在直接统治西藏,主要是为了震慑西藏其他地方政教势力不得挑战萨迦政权。元朝对西藏的统治,大部分是藏人自己实行的。

那时的萨迦政权不能完全被视为蒙古的傀儡。虽然西藏在军事上臣服蒙古,蒙古却接受了藏传佛教。甚至当时的蒙古文字都是由萨迦的八思巴创制的,所以反过来西藏在精神上征服了蒙古。那时元朝皇帝对藏传佛教狂热崇信,为此专设的帝师都是由藏人担当。帝师位尊百僚,上朝时满朝文武大臣排列站立,只有帝师享用专座。据说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喇嘛甚至坚持自己的座次应该高于忽必烈大帝。由此足以反映藏人的地位。

在元朝的民族等级序列中,藏人属于色目人等级,高于汉人。元朝攻灭在长江以南坚守的南宋政权过程中,藏人积极配合蒙古人。八思巴为此在涿州兴建一座神殿,亲自为其开光,派手下法师在神殿内修密咒法保佑元军。而在元军攻破南宋首都之后,又把投降元朝的南宋皇帝赵显送到西藏的萨迦寺,名为学佛,实为使其远离中土,又能置于可靠人手中确保控制。后来那位南宋的末代皇帝在西藏被杀,威胁元朝的祸根就此彻底除掉。要说这是中国在对西藏行使主权,岂不是有些荒谬。与其说是元朝中国对西藏建立了主权控制,还不如说那时是蒙古与西藏联手对中国实行了统治。
http://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xueyumantan/m1221-wlx-12222013113152.html

2013年12月25日星期三

盘点中国已知12座"鬼城"



制图 王健芸 高映标
    在三峡大坝还没有截流的时候,我们心目中的鬼城只有丰都一座。不知从何时起,名字开始与丰都没有瓜葛。
    在新时代的语义体系下,鬼城是地方政府重金打造的一座空城。至于空城里有没有“鬼”,我们不知道。
    然而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逐一验证这些城市的诞生背景。
    不过通过目前的公开资料,我们把已知的12座鬼城做个梳理,或许能看出一些倪端。
    内蒙古
    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
    政治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科研教育中心和轿车制造业基地。
    内蒙古呼和浩特清水河
    重新建一座城市
    内蒙古巴彦淖尔
    连接西北与华北、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重要边境经济合作区,新兴工业城市,商贸物流、旅游服务、金融贸易等为主的特色服务业基地。
    内蒙古二连浩特
    全国向北开放的经贸大通道,区域性的国际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进出口加工基地。
    河南
    河南郑州郑东新区
    中原文化与自然环境为背景,集办公、科研、教育、文化、商业、居住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城区。
    河南鹤壁
    以煤炭化工为产业支撑,早在1992年开始在老城区40公里外的地方建设新区
    河南信阳
    以行政办公、金融、商贸、教育、文化、居住等领域为主的新区。
    辽宁
    辽宁营口
    计划发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与新能源、商贸物流四大产业。
    江苏
    江苏常州
    为制造业先进、人民生活富裕的经济强市,历史、现代科教先进的文化名市,连东接西、承南启北的区域性枢纽城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
    江苏镇江丹徒
    发展目标为镇江市现代化的城市次中心;现代化的物流商贸基地、都市型工业基地、绿色生态住宅业基地、休闲观光会展业基地的。
    湖北
    湖北十堰
    发展目标为生态环境优越、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宜居的国家生态发展示范地区,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和鄂渝陕豫四省(市)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云南
    云南呈贡
    “现代新昆明”,“亚洲花都”、“新兴工业园区”、“科研教育基地”、“国际物流中心”。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13年12月24日星期二

农牧业厅:深刻反思自查自纠 提高服务“三农三牧”能力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自治区农牧业厅党组牢牢把握“为民务实清廉”主题,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同基层干部群众座谈、听取自治区督导组反馈、设置电子信箱和意见箱等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对厅领导班子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征集到意见和建议401条。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厅党组认真总结、对照检查、深刻剖析,结合实际进行自查自纠,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宗旨意识、政治纪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反思,集中对存在的文风会风、“庸懒散浮”和不作为乱作为、“三公经费”使用、违规占用办公用房和违规配备超编公务用车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整改,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在专项整治中,农牧业厅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真正把专项整治和制度建设工作摆上突出位置,纳入重要日程,下大力气抓实、抓好,对专项整治工作“回头看”,确保已经解决的问题不回潮、不反弹,加强对各项工作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保证制度一经形成就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使制定完善的各项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
  专项整治中,全厅集中治理文山会海,对各类会议、文件、简报、节庆、评比表彰和达标活动进行清理。严控会议数量、会期和参加人员规模,严禁以培训名义召开会议,简化会议程序,严格会议经费管理,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厅较上年同期精简会议13个,文件较上年同期精简206个,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
  专项整治中,全厅强化作风建设工作力度,在草原执法、食品安全管理和农牧业经营管理等执法窗口单位的管理上,坚决纠正工作人员对待群众来访态度生硬、推诿扯皮现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行为;切实整治“庸懒散浮”现象,相继制定了公务接待制度、信访接待制度和农牧业厅关于重点工作和关键岗位实行重点廉政监控的暂行规定等制度,完善了干部作风考核评价机制及联系服务农牧民群众的工作制度。
  专项整治中,农牧业厅特别规范公务接待工作,严查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奢侈浪费现象,推进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厅党组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28条具体规定精神,严格执行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禁在公务活动中赠送或接受礼品、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严禁节日期间用公款送礼,严肃查处索取、接受服务对象以及其它与行使职权有关的单位或个人的财物;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或安排与公务无关的宴请;坚决纠正用公款参与高消费等行为,全厅没有发生违反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有关规定和条例的案件。目前厅里正在制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相关制度,以及会议、培训、活动经费管理办法,力争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化、常态化。
  专项整治中,全面清理了机关领导干部超面积占有、使用办公用房以及多处占用办公用房问题,对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问题予以解决。坚决查处超编超标配车、违规换车和借车、摊派款项购车、豪华装饰公务用车以及公车私用等行为,严禁领导干部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使用配备给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目前已清退上交超标公务用车6辆。
  专项整治中,全厅严禁厅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进行不必要的公务活动,严格执行预算,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不得报销任何超范围、超标准以及与相关公务无关的费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农牧业厅严格遵守公务接待标准,不接待无公函的公务活动,严控公务用车经费开支;严禁私客公待,严控因公临时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不安排照顾性、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出访,不安排考察性出访,禁止由企事业单位出资或补助,不摊派、转嫁出国(境)费用。今年较上年同期压缩“三公”经费5.3%,建立健全规范的财务审计制度、公务接待制度。
  专项整治中,加强对厅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的监督管理,对群众意见大、问题突出且没有明显改进的干部进行组织调整,加强对干部职工管理教育,严肃处理机关工作人员无故旷工、迟到早退、擅离职守等行为,集中清理“吃空饷”、在编不在岗、外聘人员等问题。目前,农牧业厅正在制定新的人事管理办法、请假报告和重大紧急情况报告制度和农牧业厅领导干部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