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牛奶涨价的背后……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牛奶又要涨价了?”
  日前,在呼和浩特市的一家超市正在选购牛奶的市民张鹏有些无奈的向记者表示,“家里的开支又要增加了!”近日,受奶源紧张、营运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三元、蒙牛、光明等国内多个知名品牌液态奶相继提价。记者走访了呼和浩特市的一些超市,发现大部分牛奶都由促销价恢复了原价,促销产品也有所减少。记者调查发现,各家企业提价理由相同:原料奶价格上涨。据记者查阅资料显示,农业部公布11月第二周奶价较上一周上涨0.8%,平均价格3.96元/公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轮涨价背后是奶荒,其涉及范围到从饲草、饲料等涨价到养殖行业奶牛遭遇过快淘汰,而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乳业养殖模式存在缺陷。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韩成福向记者表示:“如果不改变奶农在乳业价值链配角的模式,每一次周期来临都会给奶农、乳业、消费者带来伤害。”“年底前奶源紧张会日趋严重,但随着乳企自建牧场陆续在2014年投产,从明年第二季度开始,奶源紧张应该会陆续缓解。”韩成福认为,今年七八月天气高温奶牛减产,部分地区出现了口蹄疫疫情,造成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宰杀奶牛。另一方面,近两年国内液态奶总消费保持增长态势,对原奶需求量很大,供求矛盾突出。“随着国内乳制品市场进一步开放,与全球市场接轨的情况下,国内养殖技术难以抵御外来乳制品冲击,大量散户加速退出带来的奶源供给失衡恐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内蒙古奶业协会副理事长那达木德表示,“此次牛奶提价的主因就是规模化养殖速度赶不上散户奶农退出速度,致使奶牛大幅减少。”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一直将奶业作为优先发展行业,而奶业作为呼和浩特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提高呼和浩特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程度,推进奶源基地高标准发展建设是巩固呼和浩特市“乳都”地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那么,当下呼和浩特市的奶牛养殖业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发展之惑转型之路“
  我们现在有30多户奶农,奶牛180头左右,日产牛奶在2.8吨左右,享受乳品企业的小区奶价政策,而合作社的小区是向入住奶农免费开放的,来这里养牛不用付出任何费用,小区依靠企业给予的奶站管理费用来维持运转。奶农们减轻了负担,提高了产奶量和质量,奶价也就会跟着提高,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土左旗中和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中和这样告诉记者。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众多奶牛养殖小区和牧场分布在视野格外开阔的土默川平原上,而中和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在沙尔沁镇羊路什麻泉村,一条蜿蜒的土路过后,一栋盖着深蓝顶棚的大型牛舍出现在眼前。奶牛小区没有外墙,四周是用坚固的铁丝网围罩着,牛舍里也被养殖户用铁丝网分隔开来,每家的奶牛都有自己的活动区域,各自饲喂。这是中和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奶牛养殖小区给记者最直观的印象。“在合作社小区还没有成立之前,村里的奶农全部都是散养户,奶价在2.7—2.8元/公斤左右,在养牛成本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利润可言。”正在小区里喂牛的村民锁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进入小区后,不仅水电费全免,而且原奶收购价还比以前高不少,我们30多户奶农1年可多拿回奶款20多万元,每户平均下来就有7000多元。”“唯有顺应行业发展潮流,做出改变才是最好的出路。”

  说起创业初时的艰辛,石中和不无感慨,“在当初号召村里养殖户进合作社时,质疑和非议也不少,现在入驻小区的奶农都已经明白了,单打独斗的散养模式是不可能盈利的。”中和奶牛小区的环境和条件还在完善的过程中,但已经足够激发奶农们的积极性了,很多人都在盘算着多买一些奶牛扩充自己的牛群,他们的想法既简单又直接——在这儿养牛,致富有奔头。在奶业由散养向规模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散户养殖的前景愈发黯淡,周边村子里的大多数奶农已经被迫卖了牛转了产,但中和奶牛小区里的奶农没有被抛弃、被淘汰,并且重新在合作社里找回了当年养牛致富的快乐心情。“现在,养牛不仅变得轻松了,也能赚钱了。”锁师傅告诉记者。而中和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呼和浩特市转变奶牛养殖模式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这不仅仅是石中和们的期盼,更是呼和浩特市千千万万养牛人的共同的愿景。距离合作社小区不到300米的地方,一座破败废弃的奶站显得格外突兀,奶站西边的顶棚早已坍塌,白蓝相间的墙体颜色还存在着,似在昭告人们这里也曾牛声鼎沸。
但现在,麻泉村里只剩下中和奶牛合作社,石中和与养殖户们通过改变养殖模式获得了新生。“到今年三季度末,全市规模户、养殖单位奶牛期末存栏汇总数为18.15万头,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0%;样本散户奶牛存栏与上年同期相比则减少34.5%。”呼和浩特市乳制品协会秘书长巴根那告诉记者,“目前,呼和浩特市一家一户的粗放式奶牛养殖的数量逐渐减少,规模化奶牛养殖数量明显增加。”“呼和浩特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模式有企业投资模式、奶联社模式、个人投资模式、家庭牧场模式、养殖小区模式等几种形式。”那达木德认为,呼和浩特市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正在全面推进。“企业投资模式是指像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为保证奶源安全,以不同的形式建设的牧场,这种模式是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规模化的标尺。”那达木德向记者逐一介绍了这几种规模化养殖模式。奶联社模式是由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奶联社)创建,牧场由奶联社自建或伊利集团投资建设,奶联社统一管理,散户养殖的奶牛成为主要来源,奶农与奶联社签订合同,奶农获取一定年限的固定回报,奶牛疫病及死亡风险由奶联社承担,产犊归奶联社所有,奶农不参与奶牛的饲养管理。个人投资模式则是由有实力的个人投资者建设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奶牛来源一种方式是自己购买,另一种方式是散户奶牛‘入托’。而家庭牧场模式是指由有条件、有实力的养殖大户发展建设的家庭牧场,规模多在100至300头之间。”但在规模化推进过程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呼和浩特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速度。韩成福和那达木德都向记者指出了奶牛规模化养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资金缺乏导致牧场不能满员运转。”那达木德表示,牧场建设投资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
  近几年,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每处牧场和小区建设给予30—50万元的补贴,但是补贴的数量有限,绝大部分给了企业和奶联社的牧场,个人自建牧场没有享受到这部分补贴。大部分的个人牧场由于资金问题,在完成牧场建设后,已无力进牛,牧场处于半饱和经营状态。韩成福表示。“养殖成本加大,奶农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减少。”石中和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养殖饲料价格及人工费用不断上涨,导致养殖成本不断升高。目前,饲料玉米2.4元/公斤,羊草1200元/吨,国产苜蓿2400—2800元/吨,配合精料比去年每吨上涨了近100元。“由于伊利、蒙牛鲜奶收购价以质论价,基本分为三档,散户、小区、牧场。而饲料价格上涨幅度高于鲜奶收购价格上涨幅度,除牧场外,散户、小区的奶牛养殖的利润很低。”石中和说。“养牛不如外出打工赚钱,许多散养户正在退出养殖行业。”呼和浩特市某乳企奶源部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这也是造成近期原奶紧张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优质饲草基地建设滞后。”那达木德认为,随着呼和浩特市奶牛规模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优质饲草不足已成为制约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伊利第七牧场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呼和浩特市牧场所需的苜蓿和羊草等饲草主要从外地购买,本地无法满足。随着运输成本的增加,苜蓿价格不断上涨,已经从1500元/吨上涨到2400元/吨,饲养成本明显增加。“奶农保险意识不强,奶牛保险尚不完善。”韩成福则认为,“由于奶农投保意识缺乏、保险品种不多、保险模式单一、出险理赔困难等因素,呼和浩特市范围内奶牛保险的投保业务数量不大。”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在呼和浩特市只有中国财产保险公司、中国联合保险公司、安华保险公司等三家保险公司开展了奶牛保险业务。“再有一个就是规模化牧场的粪污染问题。”那达木德指出。
  赛罕区畜牧局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段海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规模化牧场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奶牛粪污处理问题日趋严重。“现在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堆积发酵还田,部分牧场已对周边环境及空气造成污染,给当地村民生活带来影响。”逐步推进“所谓规模化养殖,就是奶牛存栏达到100头以上的牧场养殖模式。”市农牧业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对规模化养殖也提出具体要求,“牧场建设的布局和饲养场的建设要实现标准化,要把奶牛饲养布局到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平原区;牛舍的建设坚持适用和‘以牛为本’的理念,使奶牛生活更加舒适;奶牛饲养管理要实现标准化,从奶牛生活的环境卫生、饲料配方、挤奶时间都制定严格的标准,同时加强对奶业从业者的培训。” “近几年全市牧场规模化养殖建设速度非常快,有了质的转变。因此,近期国内出现的原奶紧张状况对呼和浩特市影响不是很大。”巴根那告诉记者,“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为了确保获得稳定优质的奶源,着力建设千头以上牧场,目前全市奶牛规模化饲养水平达到70%。
2012年全市鲜奶产量达到320万吨,奶牛头数稳定在75万头。全市累计建成牧场372个,其中,百头规模257个,千头规模107个,万头规模8个。全市共有奶农5.7万户,奶农从事奶业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记者从市农牧业局了解到,呼和浩特市从2006年开始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有计划、有步骤宣传和引导农民养殖散户进入养殖小区,实现奶牛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转变。
  2009年全市统一实施了“百、千、万”奶牛项目工程,进一步推动了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向规模化发展的进程。日前,记者又从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获悉,今年呼和浩特市继续大力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加强牲畜棚圈、储草棚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企业暖场、政府捧场、奶农入场等措施,规模化牧场建设日新月异。各旗县也全力支持龙头企业牧场用地,并在市财政为规模化牧场每头奶牛补贴2000元的基础上追加补贴,规模化养殖形势更加看好。“我们还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标准管理奶站。”市农牧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农牧业局将按照国务院《乳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及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制定的《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标准,加大生鲜乳收购站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把奶农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公平、合理、公正收奶。据了解,到2015年,呼和浩特市奶牛饲养量将保持在70万头左右,鲜奶产量350万吨,100%的奶牛实现规模化养殖。“为实现目标,就要从改善饲养水平、改良奶牛品质、疫病防治入手,把建设奶牛养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作为突破口,提高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水平和原奶的质量,提升‘中国乳都’的层次,确保呼市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巴根那表示。应对之策“在规模化问题上,奶农除了缺少资金和土地外,组织化程度低也是一个制约因素。”韩成福认为,“我国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平均收益率高达15%—30%,而养殖散户平均收益率仅为5%。由于缺乏现代化组织、管理机制,不少奶农很难有效地被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养殖,享受规模化发展带来的收益。”而针对部分奶农难以跨越规模化门槛这一现象,那达木德则认为,奶业规模化不应将奶农这一养殖主体排斥在外,各地应结合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富民理念,以规模化为契机,实施“规模化富民”战略,将奶业打造成为真正的富民经济。“散养户逐步退出是规模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但必须弄清楚奶农因何退出,尤其要避免短时间内大量奶农同时退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呼和浩特市某乳企奶源部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指出,从行业发展趋势看,随着规模化的不断推进,部分奶农退出奶牛养殖环节已成为趋势,但与此伴随的应是另一部分奶农实现了规模化养殖,而不是奶农全部退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当前的形势看,相比于扶持奶农,各级政府扶持大企业效果更为明显也更省事,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奶农规模化发展上组织乏力。“培育奶农并逐步规模化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而地方政府则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为民心’。”韩成福认为,政府要采取一些措施实施规模化富农,“比如规模化政策和资金应该向奶农倾斜,努力解决奶农发展规模化养殖面临的资金困难,为其提供融资等方面的帮助。比如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奶农规模化养殖的组织力度,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推动奶农组建合作社、联社等组织。还有就是加强产业链建设,让奶农参与到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中。”“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投入,把没有享受补贴的牧场和小区纳入补贴范围,尽快给予他们应该得到的补贴。”说起资金问题石中和满脸期待,“政府部门最好能协调农信部门,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利率。”而韩成福则呼吁,尽快建立合理的奶价定价机制。“
  目前,呼和浩特市的生鲜乳收购价格由乳品企业单方确定,生鲜乳收购价格偏低,奶农利益受到影响,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对生鲜乳价格进行调控,不能任由乳品企业单独拥有话语权。”韩成福认为,要根据市场因素、饲草料价格定期调整收购价格,使奶农、乳品企业、经销商各个环节利益分配合理,保护奶农利益,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的迅速发展,饲草基地建设也是刻不容缓。
  ”托克托县“众鑫苜蓿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国平告诉记者,以当地生产成本计算,种植苜蓿每年可收割2—3茬,亩产800—1000公斤,每吨成本不超过1000元,一头泌乳奶牛每年需要优质牧草1吨左右,因此发展当地优质牧草种植,对提高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苏国平建议,政府应制定集中连片种植优质牧草的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快速发展优质牧草种植业,“在有效解决奶牛优质牧草短缺问题的同时,为农民增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建立奶牛养殖风险防范体系。”那达木德则认为,奶牛养殖风险防范体系,是保证奶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现实问题。“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法规,逐步形成呼和浩特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奶牛保险制度以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试点地区,研究探索不同地区的奶牛养殖保险模式和品种,建立奶牛养殖风险防范体系。”那达木德表示,“同时要加大奶业合作社组织的宣传力度,使奶牛养殖者充分认识到该组织在奶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已成立的奶业合作社组织进行督促指导,给予相关优惠,相关职能部门在技术上给予全力支持,使奶业合作社组织正常运转起来。”韩成福表示。段海燕则认为,在推进规模化养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规模化牧场的环境保护。“为了实现规模化养殖的科学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段海燕表示,“可以通过改良饲料配比,减少奶牛的排泄物,或者通过引进牛粪养殖蚯蚓等方式,变废为宝,减轻粪污对环境的污染。”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动物营养研究所研究员高民则认为,在实现规模化养殖的过程中,切勿过于追求速度,要注意保障好散户奶农的基本收入,妥善解决奶农退出和后续产业的接续工作,避免个别企业损害奶农利益,引发社会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