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喀喇沁旗是中国蒙古族人口大旗,有蒙古族人口1261118人,占总人口的43%,位居中国县旗级单位蒙古族人口第九位。
据中央民族大学生宝玉柱2006年调查资料显示:内蒙古喀喇沁旗能够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仅802人,且包括从外地来喇旗的公职人员教师。全旗6286名蒙古族干部中能够使用蒙古族语言文化的仅23人,且全部为其他旗县来喇旗工作的蒙古族。
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锦山镇能够使用蒙古语的人口为336人,主要是县蒙古族中学的教师,学生和少数机关干部。
喀喇沁旗蒙古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为王府镇,有蒙古族人口22653人,占总人口的56.8%。但即使这样的民族地区,能够使用蒙古族语言文字的仅189人,主要集中在杀虎营子和大庙两个蒙古族聚居村,使用人口主要是村中的老年人。
喀喇沁旗唯真正使用蒙古族语言的地方是西桥乡百宝营子村,有蒙古语使用人口200人,从成年人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仍使用蒙古语。据我观察,这个村庄之所以
能够较好保留了蒙古语,一是因为蒙古族聚居,二是离蒙古族语言文化保存较好的宁城县汐子镇,小城子镇,大城子镇等蒙古族聚居区较近,有更多的文化婚嫁交往
有一定关系,宁城的一个乡镇仍保留了两所线蒙古语授课的初级中学。从大环境上为百宝营子这个喀喇沁旗唯一的蒙古族文化孤岛提供了一定的文化环境。
在喀喇沁文化发展的近百年历史,从当年贡桑诺布创蒙古族第二代教育先河始,喀喇沁蒙古族经历了1910-1930年代的纯蒙古族阶段,到1930-1950年的蒙汉双语阶段,再到1950年起的转用汉语阶段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喀喇沁旗蒙古族语言变迁的原因,一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二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三是民族融合加强。四是年青一代蒙古族语言观念变化。
据宝先生分析,如果以这样的趋势发展,二十年后,蒙古语将淡出喀喇沁旗蒙古族的日常生活。。
本人建议:喀喇沁旗应该将唯一保留了蒙古族语言文化的百宝营子建立蒙古族语言文化保护区,建立蒙古族特色村寨,从文化传承,发展经济,突出民族特色等方面都是有益有害。这样也不枉蒙古族人口大旗的虚名。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喀喇沁旗唯一较好保留着蒙古族语言文化的西桥乡百宝营子村和王爷府镇杀虎营子村。他们离蒙古族文化保留更好的宁城蒙古族聚居区比较近,有更多的文化交流。
红色空心圆为宁城蒙古族文化保护较好的村落。
(来源:网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