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7日星期三

《人民日报》称外来语破坏汉语纯洁

很少有哪种重要语言像汉语普通话一样感受到了全球化和现代化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例如,由于人们目前对键盘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许多中国人都忘了如何用手写字。一档颇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甚至还让人们比赛,看谁能凭记忆写出复杂的汉字。
中国正在发展的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就不那么独特了:外语词的融入。吸收外语词往往被视作世界大同的积极现象,而中国却不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现象——至少从国家媒体来看并非如此。
《人民日报》在上周的一篇社评中对外语词的涌入进行了抨击,说这些词“破坏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
“外来语的使用日益广泛,”《人民日报》称。“外语词的过度使用现象日趋严重,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规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引起公众不满。”
这篇社论指出,如今WiFi、CEO、MBA、CBD、VIP和PM2.5等词的使用越来越广,希望能借此阐明它所谓的“零翻译”是出于何种原因,它关注的主要是用罗马字母书写的英语外来词。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人民日报》问道。“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外来语对汉语的纯洁和健康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该报采访的几名语言学专家就这种现象给出了多种理论,从英语缩写使用者图省事的“懒惰”,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再到优秀翻译的缺乏。
“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傅雷、朱生豪、许渊冲、陆谷孙等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告诉《人民日报》,“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他用的这个中文成语是表示某个事物很稀缺。
据来自政府部门的语言学专家夏吉宣说,中国借用外来语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和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国人的文化自信会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而增长,”夏吉宣告诉《人民日报》。“到时,外来语泛滥现象将逐步‘退潮’”,他说,现有的一些借用词汇甚至可能恢复成汉语表述。
尽管《人民日报》的文章并未呼吁彻底消除外来词,但文章的确强调必须让外语词汇的使用更有意义,并且尽可能使用外语术语的中文翻译。
在去年9月发布的《第一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表》中,多数外语专有名词都是缩写词语,比如“IQ”、“IT”,以及“WHO”。表中的有些中文译名现在已经比英文原名更为流行,比如“AIDS”的中文译名。虽然政府正大力推广中文译名,还有一些英语专有名词仍被广泛使用,比如“GDP”或“PM2.5”。《人民日报》的另一篇社论称,第二批和第三批外语词中文译名表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
夏吉宣说,“email”是从外语词转为汉语词的一个成功例子。他说,人们一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伊妹儿”,现在则改用两个最常见的字,“电邮”,或者“邮件”。
不过,并非所有语言学家都认为,外语词汇使用数量的增多一定会威胁到汉语。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中文教授梅维恒(Victor Mair)在一封邮件中写道,“不存在完全纯洁的语言。”梅维恒说,语言的不断变化是“自然的”,不仅如此,“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的现象,”他举例说,英语和日语都是“强大的”语言,但都包含大量外来词汇。
 梅维恒说,之所以汉语里的英语词汇远远多于英语里的汉语词汇,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专有名词来自西方,尤其是与科技有关的术语,要把一个专有名词翻译过来并推广,需要一定的时间。
另外,语言学家还表示,汉语拼音系统在中国的推广使用意味着,几乎所有一定年龄的中国人都熟悉拉丁字母,因此,他们看到和使用拉丁字母时并不觉得别扭。
在中文中减少使用外来词的明显努力,看来是为了削弱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语对中国影响的更广泛运动的一部分。去年12月,教育部宣布要取消全国高考中的英语考试。
据报道,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2010年接到通知,要求其在节目中不再使用诸如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和MP3等英文缩写,而分别使用冗长的汉语翻译:“美国国家篮球协会”和“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在中央电视台网站上看一下关于“NBA”的页面,就能看出这一运动是多么成功。)
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对外语词持同样的反对态度,这可以从《人民日报》社论的在线互动栏目看出来。
“如果按照专家的说法,汉语岂不是早就不纯洁了?”一名微博用户写道,他还给出了一些已经被汉语吸收进来的外语词的例子,比如表示小巷子的蒙古语“胡同”,以及来自梵语的表示一瞬间的“刹那”。
其他的评论则更加尖刻。“为何不声讨简体字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一名用户问道,简体字指的是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识字率对很多传统汉字的写法做了改变。
另一名用户问到,“那CCTV这个台标怎么处理呢?”
如果以先例为指导的话,外来词很可能会在汉语中保留下去。
梅维恒说,“当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最著名的人物名叫阿Q时,(阿Q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当中国股市离开A、B、ST和G就几乎不能正常运转时,对那些恐惧字母的学者们来说”,他们反对汉语中使用拉丁字母表达的战斗似乎“还没打响,就已经失败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