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8 10:59
经济观察报
导语:很多像多希巴特尔一样的蒙古商人们,将中国的建材和服装鞋帽,源源不断地输入蒙古。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馥李 看到顾客进门,多希巴特尔总是走上前,伸出宽大的手掌和顾客握手,轻声说:赛白努(蒙古语中“你好”的意思)……
多希巴特尔是一名在二连浩特做生意的蒙古人。在永达服装鞋帽广场和二连浩特百货大楼,多希巴特尔同时经营着两家店,生意非常忙碌。每完成一笔交易,他会帮顾客把货物装到车上。在二连浩特,随处可见挂着蒙古国牌照的嘎斯69越野车,这些车辆获准进入二连浩特市,从事与贸易相关的运输业务。
要判断二连浩特的经济走势,只要去数一数街上嘎斯69越野车的数量就可以了。这种车辆载重大、空间大、操作简便,是蒙古商人最喜欢的运输工具。嘎斯69越野车是前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的产物,上世纪50年代,还曾是中国地方官员的常用座驾。从二连浩特市到蒙古国的扎门乌德市,9公里的距离内,嘎斯69大显神通,车里总是被塞得满满当当,从各个商贸城、建材城驶出,一辆接一辆,开向口岸,过关后再从扎门乌德市上火车,运往蒙古国腹地。
20多年来,多希巴特尔往返于中蒙两国,从事服装、鞋包的批发和零售,是蒙古边贸中的一员。商贸的繁荣,让二连浩特这个边境小城,成为蒙古人聚居的地方。在蒙语里,二连浩特被称为“额仁”。
做生意
多希巴特尔第一次来二连浩特,是在1990年。上世纪90年代初,多希巴特尔刚刚从前苏联留学回来。那个年代,蒙古知识阶层大多有留学前苏联的经历。多希巴特尔回国后,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
不久,苏联解体。经济上几乎完全依赖于前苏联的蒙古,也经历了经济上的大滑坡。多希巴特尔失业了。
多希巴特尔和他的妻子,很快将目光转移到了中国。
上世纪90年代之前,长期受前苏联影响的蒙古国,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并不密切。1992年,二连浩特市成为中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中国和蒙古国的边贸红红火火开展了起来。此时的中国,经济上无疑更有活力,吸引着蒙古商人们南下淘金。
多希巴特尔就是蒙中两国买卖大军中的一员,20多年来,多希巴特尔往返于两国之间,从事服装、鞋帽的批发和零售。这20年来,中国制造的商品日益丰富。来自中国各个地区的商品,都汇聚在二连浩特,再经由口岸进入蒙古国。
在多希巴特尔看来,二连浩特交通便利,货物也比较全,蒙古国所需要的各种商品都可以在二连浩特采购到。
与中国其他地区经济下行的境况不同,如今二连浩特的商业红火依旧。随着蒙古国大规模基建工程的开展,二连浩特的商贸业迎来了新一拨上涨的行情。
多希巴特尔在蒙古国的南戈壁省和后杭盖省开设了两家服装店,在首都乌兰巴托,也即将开设一家建材商店,由弟弟经营打理。多希巴特尔从二连浩特的各个建材城进货,短途运输出境,到扎门乌德后,再装上火车,运往乌兰巴托市以及蒙古国其他省区。
对于蒙古人来说,包装越简单越好,这是因为,在蒙古出入境时,货物是按照体积来收费的。蒙古人购买了服装和鞋帽产品之后,一律将包装丢弃。为了节省体积,他们还将成捆的衣服,用机器压得实实的,再将这些捆扎好的货物,层层叠叠码放在嘎斯69车上。
通过这种方式,很多像多希巴特尔一样的蒙古商人们,将中国的建材和服装鞋帽,源源不断地输入蒙古。这几年,蒙古国商人的足迹越来越广,他们从二连浩特入境,逐渐深入到浙江、广东、湖北等地采购商品。不过,由于语言的限制,二连浩特的各个商贸城,始终是蒙古客商们最密集的地方。
二连浩特对蒙古的贸易额,占到中蒙贸易额的64%左右,最高年份曾达到90%。二连浩特商务局局长李孟彦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蒙古国除了加快蒙中各口岸的建设外,正在策划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这在蒙古国是里程碑式的工程,将成为拉动蒙古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对于中蒙贸易来说也是重大利好。
定居
由于经营得当,多希巴特尔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二连浩特蒙古商人中的佼佼者。这两天,蒙古国国家电视台即将专程来采访他。从事批发业务多年,多希巴特尔已经不满足于停留在批发阶段。现在,他的店铺装潢得绚丽多彩,以零售为主。
由“行商”转为了“坐商”,多希巴特尔也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他已经定居在二连浩特。2012年,多希巴特尔在二连浩特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两个孩子都在二连浩特第一中学的留学生部学习汉语。在中国经商多年,多希巴特尔的汉语水平仍不怎么样,他希望孩子把汉语掌握好,将来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二连浩特市百货大楼是这个城市里最高端的商业中心。多希巴特尔的新服装店——CLASSICA刚刚开业不久,这个商店以他妻子的名字命名,位于二楼黄金位置,目标客户群是那些长期居住在二连浩特的蒙古人,或者到二连浩特旅游度假的蒙古人。
多希巴特尔雇用的店员都是蒙古人,这在商场内极具优势,因为他的店员可以操一口流利的蒙语——乌兰巴托口音——为顾客服务。作为同胞,多希巴特尔无疑最熟悉蒙古人的喜好:男士的服装,多是军绿色和咖啡色;女士的服装,多是白色和蓝色,尺码一般都要大一些。
据二连浩特官方的估计,如今,选择在二连浩特置业定居的蒙古人,已经超过了600人,至于以租房的形式短期居留的蒙古人,则无法统计。二连浩特留下了多希巴特尔,而多希巴特尔也影响了其他蒙古人:他的一位女店员,不久前嫁给了二连浩特的一位蒙古族小伙子,也定居在了二连浩特。
选择定居的蒙古人,有着强大的消费能力,对住房和服务的需求很旺盛。二连浩特天利国际商贸城刚刚试营业不久,董事长耿丽君正忙着为商贸城剩余的30%店面招商。在她的规划中,这个商业综合体,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于一体,瞄准的就是蒙古人。商贸城北侧,针对蒙古人的国际饭店也在规划中。
每天,出入境的蒙古人熙熙攘攘。2012年,通过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的人数,达到了210万人次,约占两国人员往来的80%。要知道,蒙古国全国的总人口,也不过280万。
学汉语
随着边贸的繁荣,不仅仅是做生意的蒙古人,来二连浩特读书的蒙古留学生越来越多,累计已经达到了3000多人。
蒙古人贺喜格萨娜已经完全融入了二连浩特的生活。每天早晨,萨娜会早早起来,踱步到家附近的奥林匹克公园,与中国的老太太们一起跳广场舞。在周围的居民中,贺喜格萨娜也非常受人尊敬:为了让孙子和外甥女享受中国教育,她放弃了蒙古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二连浩特陪读。
在蒙古国,萨娜是音乐学院的教授,属于知识阶层。她的小儿子目前在二连浩特一家商贸公司工作。与大多数蒙古人一样,萨娜非常重视教育。她认为,掌握汉语一定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去年,萨娜在二连浩特按揭贷款买下了一套房子,除了照料两个孩子的日常生活,业余时间还教中国的蒙古族孩子学乐器。
二连浩特市教育局副局长、二连浩特一中校长阿日斌,从1995年开始从事蒙古留学生的教育工作。那时,二连浩特边贸迅速发展,各方人员迅速聚集,但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对于长期留在二连浩特的蒙古商人、蒙古领事馆工作人员来说,其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解决。
从那时起,二连浩特的蒙古留学生人数开始逐年增长,留学生的年龄也越来越小。如今,国际语言学校最小的留学生只有7岁。
“这些孩子都很聪明,尤其是在唱歌跳舞方面,每个人都很擅长,这是蒙古族的天赋。”阿日斌说。现在,一中留学生部的留学生有136名,加上蒙语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分院的留学生,总数约有260名。
在一中留学生部的蒙古留学生,分为初中高三个年级。三年读完,一般都能通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五级水平,之后,他们还可以继续在中国深造。有些人也会回到蒙古国就业,从事中蒙贸易或两国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
让阿日斌校长欣慰的是,二连浩特从事蒙古留学生教育的时间并不长,规模也并不算大,但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已经逐渐开始发挥影响力。例如,蒙古国国家电视台的主播、扎门乌德市市长助理,都曾经在这里就读过。
不过,针对蒙古国留学生的学费,虽然已经有了优惠,每学期的费用,大致还在3000元左右,这对于在二连浩特做生意的人来说,没什么压力,但对于蒙古国的普通牧民来说,压力还是不小。
每年,国际语言学校都会在蒙古国做广告。到中国留学,是很多蒙古国家庭的梦想。二连浩特市每年拿出20万,用于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蒙古国留学生。
2012年,二连浩特有了一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这里设立了国际学院,并与蒙古国立大学建立了“2+2”的联合办学模式。二连浩特不仅有了小留学生,也有了大学留学生。
阿日斌校长认为,吸引更多的孩子来留学,不止是为了产业的发展,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无疑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中国政府能多一些投入,让更多的蒙古孩子到中国来读书,未来的中蒙关系一定会从中大大受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