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国家,“马背上”的蒙古国也踏入了这一行列——牧民们涌向首都乌兰巴托,在周围支起蒙古包,向往着不远处的城市生活。然而,他们一面怀抱着憧憬,一面却被资源匮乏、教育落后、保障不足等问题拉回现实。编辑:肖慕漪 徐松
近十年来,随着蒙古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牧民们为了获得更多机会而向城市聚拢,这一现象在首都乌兰巴托尤为明显。据统计,每年都有三至四万的牧民迁移至此,而蒙古国的总人口也不过260万。目前蒙古国有近半数的居民生活在乌兰巴托,其中超三分之一为外来人口。图为2004年的乌兰巴托。REUTERS/Guang Niu GN/CP
乌兰巴托的人口激增造成了住房短缺,外来移民只能在城郊扎下蒙古包或搭建小木屋。好在这样的迁徙也无需什么成本——在蒙古只要向政府申请,牧民便可在城郊免费得到一块0.7公顷的土地,再花一两个小时搭起蒙古包就能够“安家落户”。目前在乌兰巴托约有六成人口住在城郊蒙古包区。图为2013年的乌兰巴托。REUTERS/Carlos Barria
图为2013年6月22日,乌兰巴托,马路边的蒙古包。REUTERS/Carlos Barria
图为2013年6月26日,蒙古包坐落在房屋旁。REUTERS/Carlos Barria
然而这些扎在城郊的蒙古包区,生活条件却和眼前的城市有很大差距。这里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缺水缺电是再平常不过的问题。图为2013年6月22日,一名女孩走在蒙古包区。REUTERS/Carlos Barria
蒙古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度,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蒙古的年轻人们越来越渴望来到城市接触现代文明,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图为2013年6月26日,32岁的Baljirjantsan Otgonseren站在蒙古包前等待女儿回家。她们全家数年前从草原移居至乌兰巴托,希望可以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从而更好地从经济发展中获益。REUTERS/Carlos Barria
外来移民们大多保留了游牧的居住习惯:三四口人住在一个蒙古包里,不大的一块地方,可以用来会客、吃饭、睡觉。图为2013年6月26日,Baljirjantsan Otgonseren和家人。REUTERS/Carlos Barria
另一个让牧民们迁徙城市的重要原因是国土荒漠化。蒙古很多地方草原消失,变得不再适合游牧生活,很多传统牧民被“赶进”了城市。图为2011年10月18日,乌兰巴托,72岁的Javzansuren站在他的蒙古包旁。REUTERS/Carlos Barria
国土荒漠化也对人们的饮水造成了影响,再加上很多蒙古包区缺少公共设施,没有通自来水,很多居民面临着饮水困难。图为2005年5月22日,乌兰巴托城郊,居民从小溪取水。AP Photo/Ng Han Guan
图为2006年7月4日,蒙古包区的小女孩在等待打水。 REUTERS/Nir Elias
在没有通电的蒙古包区,如何度过严冬也是一个难题。这里最冷时可达零下五十度,而大部分牧民人们只能烧煤取暖——每到冬季,城里会一直飘着浓重的煤烟味。现在乌兰巴托是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而最大的污染源就是周围的蒙古包区。图为2011年12月7日,冰雪覆盖的蒙古包区。REUTERS/Palani Mohan/IFRC
还有一些流离失所的贫困移民,他们只能躲在下水管道挨过寒冬。图为2005年11月23日,乌兰巴托蒙古包区,一位流浪者在下水道。
除了艰难的生存环境,就业也是牧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他们大多缺乏教育,无法在城市中谋求到很好的工作。建筑业和餐饮业是乌兰巴托“城市移民”经常选择的就业领域,还有一些类似擦洗汽车和皮鞋的零工也可以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需求。近年来,随着蒙古国煤矿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矿上工作,试图寻找新的机遇。图为2012年4月19日,乌兰巴托的一个小型煤矿,一位年轻的矿工正在作业。REUTERS/David Gray
同时由于社会保障的缺位,蒙古包区有着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酗酒和犯罪率。图为2006年7月4日,乌兰巴托蒙古包区的年轻人。REUTERS/Nir Elias
牧民们的城市梦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他们努力将孩子们送进城里的学校接受现代化教育。图为2013年6月22日,小孩儿们在蒙古包区内玩耍。REUTERS/Carlos Barria
在经历过数次寒冬的重创后,政府给予了蒙古包区更多的关注和合理规划,让一些地方从散乱的贫民窟发展为极具规模的居住社区——马背上的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嬗变。游牧民族搭建起的这片身份转换的“缓冲带”承载着巨大的希望与挑战;然而对于牧民来说,从生存方式到社会身份的全面“城市化”还需一段漫长的过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