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星期日

寻觅逝去的历史文明 —— 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古遗址揭秘

来源: 通辽日报


南宝力皋吐古遗址
陶鼓腹罐
通辽日报首席记者/郝文秀
记者手记
做这个选题时,正巧赶上 “草原文化遗产日”。
站在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前,我仿佛在穿越漫长的历史文明时空隧道,耳畔响起的是科尔沁草原远古文明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科尔沁草原上远古先民生活的场景;享受的是科尔沁草原悠久灿烂的文化盛宴……作为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新闻人,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是科尔沁文化的歌者。但是,没有发现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之前,与别人谈起科尔沁文化,虽然可以自豪地说通辽是孝庄故里,僧格林沁、嘎达梅林的故乡,但是说到历史源流,就比不上毗邻的赤峰同行底气足。因为他们可以大谈特谈红山文化、牛河梁文化,而我们在孝庄之前还有什么,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的发现,让科尔沁文化有了可以和红山文化、牛河梁文化相媲美的源头,增添了科尔沁文化的底蕴。文化是历史的传承,文化是发展的软实力。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记录的是一个地区的过去,诉说的是一个地区的现在,预示着一个地区的未来。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对科尔沁文化的影响,对北方草原文化研究的助推,在今后的岁月里会逐渐显现出来。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的发现,给科尔沁文化一个惊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好的消息传来。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值得我们欣喜,更值得我们期待!
8月23日,对于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古遗址来说,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吉林考古研究所、辽宁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100多名考古界的专家学者汇聚扎鲁特草原,一起破解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古遗址之谜,共同寻觅逝去的历史文明。
一处古遗址,因何吸引了中国考古界的目光?就让这些远道而来的考古专家们给我们做一次向导,走进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古遗址这座聚合了多种史前文化形态的历史文明宝库。
石骨朵
石矛
南宝力皋吐遗址传递出多少史前文化的信息
南宝力皋吐遗址和古墓位于扎鲁特旗东南约40公里处的南宝力皋吐村,这里地处松辽分水岭,北依大兴安岭,南望科尔沁沙地和西辽河平原,东与松嫩平原相通,西及西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相连,是大兴安岭南麓草原与科尔沁沙地的交会地带。
南宝力皋吐遗址和墓葬的大规模发掘工作始于2006年,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通辽市博物馆、扎鲁特旗文管所联合进行。至2008年末发掘工作基本结束。此次发掘野外作业历时三年,累计工作量达340多天,共发掘清理395座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墓葬,出土1500余件土陶器、玉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精美随葬品。
南宝力皋吐遗址随葬品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在以往的考古发现里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完整的骨冠、管状器、带有护刃的骨梗石刃刀等为第一次发现。大量复合工具的发现,为我们了解科尔沁草原史前的生业形态,探寻科尔沁文化源流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认为,南宝力皋吐遗址所体现的多元文化现象可能与扎鲁特旗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有关。“扎鲁特在蒙古语中意为‘驿站’,该地区在史前就可能是交通要道,南宝力皋吐遗存的考古发现恰恰表现了这一状况。”严文明说,根据目前出土的材料来看,南宝力皋吐遗存年代清楚,延伸比较远,是几种文化的融合。南宝力皋吐遗存除了与东北的史前遗址有密切联系,而且南与山东,西与新疆、甘肃,北与俄罗斯等地存在文化交融现象。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则认为,南宝力皋吐原始生活区具有文化通道的作用。在这里发现的火烧墓和叠肢葬等墓葬形式,出土的蛇纹器皿在同时期的中国西北与河西走廊一带也出现过,因此,两地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发现骨管状器在中亚出现过,发现的石骨朵是权杖,产生于两河流域,不断向外传播。中亚、新疆、内蒙古东南、辽东都有发现。陶器和中原文化有联系,人形陶器有自己的特色……南宝力皋吐遗址规模比较大,有明确的时间,人口规模比较大,它的发现在东北地区极为罕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延平说,南宝力皋吐遗址在科尔沁文化中有标志性的作用。东北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编年比较模糊,而南宝力皋吐遗址年代清楚,这在东北新石器时代的考古上有标志性。从发现的文物上看,这里既有小河沿文化的痕迹,又有大汶口文化的影子,更有牛河梁文化、红山文化的因素,来自不同方面的文化在这里汇聚,是一处规格很高的文化遗存。
吉林大学教授赵宾福说,从已经发现的资料上看,南宝力皋吐遗址有6种文化在此交汇,此种文化多元现象在已经有的东北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它为中国考古界提出了新材料,新问题,新要求。
南宝力皋吐遗址发掘的领军人、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平介绍,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出土的随葬品中,陶器的成份比较复杂:大量绳索状条形堆纹筒形罐独具特色,高领双耳壶具有下辽河以西小河沿文化的特征,叠唇弧腹罐又像是下辽河以东辽宁偏堡子类型同类器皿的再现,还有一些陶器表现出松嫩平原小拉哈等遗存的印记。南宝力皋吐古墓发现的多种文化并存现象,表明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发生了密切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其交流的程度可能远远超过我们已有的认识。
与会的考古专家们认为,南宝力皋吐遗址发掘墓葬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出土随葬品种类之丰富,在内蒙古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多种类型史前文化并处一地的现象也是非常罕见的。这一遗存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很难归入已经命名的文化类型。
据吉平介绍,南宝力皋吐遗址和古墓的发掘及文物鉴定工作正在进行,随着出土材料的丰富,该地区原始居民与外界的文化交流状况将被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南宝力皋吐遗址就像一座史前文化的富矿,已经发现的文化信息是多元的、丰富的,还有许多文化信息等着研究人员去探求、去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南宝力皋吐遗址将会传递出更多的史前文化信息。
出土随葬品
墓葬航拍图
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文物的魅力何在
文物是记录历史文化传承的符号。南宝力皋吐遗址作为一座史前文化的宝库,出土的文物每一件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据考古人员介绍,南宝力皋吐墓地遗址分为A、B、C、D四个地点,它们坐落在南宝力皋吐村西的高地之上,呈西北至东南方向一线排列,各个地点相距约300米至800米不等。A、B、C三个地点为墓地,D地点为遗址。2006年——2008年末,南宝力皋吐遗址共发掘清理古墓395座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墓葬,出土1500余件土文物,其中以陶器最多。
据考古人员介绍,最早作为盛器出现的陶器是史前人类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物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陶器易于制作也易于破损,这一特性使生活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文化面貌的族群、部落都可以生产制作陶器,并延续不断。这些看似普通的陶器因为承载了史前人类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成为今天人们认识和区别不同区域、不同文化面貌史前文化的最佳手段。南宝力皋吐遗址也不例外,其出土的大量陶器是考古人员破解南宝力皋吐遗址谜团,解读史前文化的一把最好的钥匙。
吉平说,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的陶器成份比较复杂,其出土的高领双耳壶、尊形器等陶器显然具有小河沿文化的某些特征,而另外的条形堆纹筒形罐、叠唇弧腹罐等个别陶器又像是辽宁偏堡子类型同类陶器的再现。由此可以认定,南宝力皋吐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距今约4500-5000年。
对于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陶器反映出来的文化属性,考古人员目前没有得出具体结论。因为遗址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绳索状条形堆纹筒形罐、泥质深腹筒形罐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陶壶等,这些陶器所附纹饰、造型与同时期文化的出土器物有较明显的区别,不像是已知的其它原始文化直接影响的产物。由此专家们认定,南宝力皋吐墓地应是一种具有独特类型面貌的文化。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的三樽龟形陶壶、红陶黑漆彩陶等属首次出土。吉平说,南宝力皋吐墓地除了含有小河沿文化等已知的文化因素外,还含有大量的到目前为止并不为人所知的文化因素,这是需要考古学家进一步解读的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石骨朵的发现尤其引起专家们的注目。骨朵又称金瓜,是一种长棒状兵器,在其一端缀有蒜形或蒺藜形的头。此前所知骨朵最早出现在东汉以后,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的骨朵用青石制成,头为五角蒺藜形,它的出现使这种兵器的出现年代向前推了几千年。另一件兵器,精美的骨梗双玉刃短剑用骨作剑身,玉为刃,专家认为其可能是青铜短剑的前身。
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在南宝力皋吐古墓群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4600年史前人类的帽子——“骨冠”或“骨角质冠饰”。与会的考古专家们表示,南宝力皋吐古墓群遗址骨冠的发现在同时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尚属首例,这也是南宝力皋吐古墓群遗址发掘的最新成果之一。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平说,出土时发现骨冠很紧密地套箍在遗骸头颅上,帽子的形状十分明显。经检测发现,组成骨冠的是剖割成弧形条片的大型动物肋骨、獠牙或犄角,每个骨片两端都有孔眼,显然是绳索穿缀用的。骨片长短、弧度非常讲究,每顶冠由十五六片组成。研究人员推断这些骨条表面可能还覆盖过兽皮或编织物。这是迄今为止惟一一次发现的史前时期人类的“帽子”。
吉平介绍,考古人员在清理完毕的史前古墓中,共发现4个完整的骨冠。发现骨冠的墓葬中有3座位于古墓群组的中心位置,随葬品均非常丰富,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等,骨冠佩戴于墓主人头部,可能象征着其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此外,佩戴骨冠的人均为仰身直肢葬,骨骼保存完好,应该是营养状况良好的成年人。这些骨冠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惟一能被称为“冠”的饰物,而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同时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尚未有类似发现。有的地方曾出土过被称做“束发器”的饰品,但这里发现的骨冠是扣套在整个头颅上部的,与“束发器”明显不同。“这可能与该地区原始族群狩猎的生活习惯有关。用猎取的动物骨骼、獠牙或犄角制作冠饰,有利于长期保存。
吉平说,南宝力皋吐墓地遗址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崇尚美。出土的一件刺猬形罐,整个陶罐造型生动可爱,刺猬面部采用雕塑手法,双耳外突、眼鼻内凹,巧妙地将刺猬的圆嘴作为罐口,周身采用连续刻画的“V”字纹体现刺猬的满身芒刺。据考古专家分析,该陶器应该为玩具或饰品。而在多数墓主人的身上也都发现了用玉、玛瑙、绿松石等做的装饰品。
此外,与会专家还从南宝力皋吐墓地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中判断出当时部落、部族之间战争、械斗频繁。因为墓地遗址除出土了大量兵器外,一些先民骸骨上还发现了刺入的骨刀,有的甚至头骨也不完整,可见当时有猎头的习俗。而猎头的习俗是人类将要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
南宝力皋吐墓地遗址的发掘,其众多首次发现填补了多项我国史前文化考古的空白,将兵器骨朵年代提前了几千年。
2007年,南宝力皋吐墓地遗址荣获“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08年,南宝力皋吐墓地遗址入围“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
南宝力皋吐墓地遗址以其在史前文明中的独特地位,让考古人员为之着迷,让研究者为之陶醉。
陶刺猥形器
陶人形壶
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当我们苦苦寻找科尔沁文化源头的时候,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它的发现,印证了科尔沁草原文化源远流长的史实;它的发掘,对研究新石器时期的丧葬制度、生活习俗、制陶工艺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内蒙古考古所所长塔拉骄傲地说:“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区分和建立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及同类型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前,记者从当地政府部门了解到,为了使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避免遭到风、雨等自然条件的风化侵蚀,使其在科尔沁文化大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协同通辽市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使用了相应的科技手段对遗址进行妥善处理,并派专人进行看护。与此同时,扎鲁特旗委、旗政府正在积极运作,在就地修建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博物馆。
南宝力皋吐古墓遗址属于史前文化,属于今天的北方草原文化,更属于将来的科尔沁文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