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星期三

“短命"的蒙古八思巴文

2013年06月19日

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本名罗卓坚赞,意为“慧幢”,系西藏萨嘉人氏。据说他三岁能讲喜金刚修法,听众叹为稀有,于是称之为“八思巴”(藏语,意为“圣者”)。九岁时,又因讲喜金刚续本《二观察》而名声大著。南宋淳七年,他随其伯父萨班·贡噶坚赞至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成吉思汗之孙,蒙古窝阔台汗次子阔瑞皇太子,自此归附蒙古。

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至左右,为忽必烈夫妇等二十五人授佛戒。忽必烈即位后,他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被尊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教主,统天下教门。至元年间,奉诏创制蒙古文字并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全国,称“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称“八思巴文”。次年又升号“帝师”,进封“大宝法王”,统领西藏十三万户。至元十三年八思巴返回西藏,由元世祖忽必烈作施主,集康藏七万僧众兴曲弥法会。自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执掌西藏政教全权,为西藏实行贵族僧侣统治之始。他还曾将藏族建筑技巧,雕塑等引进内地,又将内地印刷术等传入西藏。有著述三十余种,传世至今的有《萨迦五祖记》。

4

八思巴文是由八思巴创作的一种文字,属拼音文字,共有41个字母,字数有一千多个。其实就是把藏族的字母拼成了蒙文的发音,并且以他的名字来命名。所以产生了这种新型文字。八思巴文书写与蒙文一致,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按音节划分。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为国字颁行全国,但其推广却受到很大阻力。蒙古人当时已使用回鹘文多年,不愿学习难以辨认的八思巴文;习惯了使用汉字的汉人更是看不懂也读不出;藏人习惯横写,读八思巴文觉得非常别扭,因此八思巴文的推广遇到了很大困难。八思巴文于1269年开始使用,但两年过去,还是没有多少人掌握,于是忽必烈于1271年下诏要求百官百日内学会八思巴文,官小的学会了可以升官,没官的学会了给官,不识字的学会了可以终身免除乌拉徭役。即使这样,被尊为“元国字”的八思巴文也始终没能在民间推广。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想学秦始皇统一文字,想法很好,但秦朝统一的诸侯各国本来就使用汉语,只是写法不同,“书同文”是可以实现的;而元朝各民族语言完全不同,统一文字不可能实现,这就注定了八思巴文的失败。

作为官方文字,八思巴文一共使用了一百多年,元朝灭亡后,中原立即废止了八思巴文,北元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八思巴文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在蒙古族房屋的门框上以变形文字的形式偶然可见,主人也并不知道它的含义,只是起到装饰作用。

八思巴文作为元朝的国书,作为一种通用于多种语言的统一的书面形式,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历史资料。现存资料中,译写维吾尔语、藏语和梵语的资料很少,译写蒙古语和汉语的资料较多,其中包括元朝官方文件的原件和碑刻,以及铜印、牌符、钱钞、图书、题记等。虽然八思巴文早已成为死文字,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珍贵。

http://nmg.northnews.cn/2013/0619/1153370.s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