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星期三

古老的内喀尔喀部 (上)

2013年06月19日

内喀尔喀部是明末清初以后,漠南蒙古地区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部落。在北元时期,内喀尔喀部与漠北外喀尔喀部同属于达延汗时代蒙古六万户之一的喀尔喀万户,他们与喀尔喀万户内各鄂托克共同在漠北草原生活了近200年的时间,当时内喀尔喀部的正式名称为“喀尔喀万户左翼”,只是到了16世纪中叶,才从漠北草原迁徙到大兴安岭以南的漠南地区游牧,从此喀尔喀万户就分成各自独立的漠北地区“外喀尔喀七部”和漠南地区“内喀尔喀五部”了。在以后的400多年的时间里,内喀尔喀部活跃在老哈河以东、辽河以西、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袤草原地带,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到了近代和现代,内喀尔喀五部保存下来的鄂托克只有巴林部和扎鲁特部了,其他三部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在史料上才能找到他们的历史踪迹。

图20

具有传奇色彩的古老鄂托克

在元朝末期,游牧在蒙古高原东部哈拉哈河地区(今蒙古国东方省和中国呼伦贝尔市交界处)的喀尔喀部由于游牧地域的扩展和人口的增加逐渐强大起来,该部遂向北部和西部扩展,周边的蒙古部落也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据史料记载,当时喀尔喀部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鄂托克已经有札剌亦儿、翁吉刺特、亦乞列思、兀鲁兀、忙兀、巴林、扎鲁特、巴岳特等鄂托克,这些鄂托克应该就是当时元朝时期岭北行省的旧有千户,他们由于游牧、联姻、对外战争等等诸多因素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地域广大的部落集团,被称为“喀尔喀万户”。“喀尔喀”一名称,最初见于明代文献,清代以后,漠北蒙古也通称为“喀尔喀蒙古”。

扎鲁特部是喀尔喀万户内一个重要的鄂托克。关于扎鲁特部的起源,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其中说法之一是追溯到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的札答兰部。关于这个部落,《蒙古秘史》上有记载:“孛端察儿先抓获一孕妇,问:‘你是什么人?’孕妇回答道:‘我是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哈人。’……那位孕妇随孛端察儿后生了一个儿子。因是札儿赤兀惕百姓之子,故名为札只剌歹,后成为札答兰氏祖先。札只剌歹的儿子土古兀歹,土古兀歹的儿子不里不勒赤鲁,不里不勒赤鲁之子合剌合答安,合剌合答安的儿子便是札木合。由此,他们成为了札答兰氏……”,这种说法说明,扎鲁特部是当年成吉思汗的安答(结拜兄弟)札木合的后裔,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札答兰部自然成为蒙古的一部分。当年的札答兰部被成吉思汗分封给自己的爱将哲勒蔑,以后哲勒蔑的后人统领此部,到了达延汗时代,则由黄金家族再度直接统治了这个部落。《蒙古源流》记载:答兰特哩衮战役是达延汗统一蒙古,平定蒙古右翼三万户叛乱的一次重大战役,在作战取胜以后,达延汗论功行赏中,指出了立功的五个功臣之名,其中提到扎鲁特人巴阿孙塔布囊。可见当时在喀尔喀万户内就有扎鲁特鄂托克,扎鲁特人也参加了达延汗统一蒙古大业的斗争。扎鲁特应该是当时喀尔喀万户的旧鄂托克之一,并且也是喀尔喀内人数众多的鄂托克之一,排在内喀尔喀五部之首。

巴林部也是喀尔喀万户内一个古老的鄂托克。巴林部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蒙古秘史》记载的“巴阿邻”。书中记载:在尼伦蒙古中,以孛端察儿为始祖的乞颜·孛儿只斤氏最为著名。并说:“孛端察儿生了一个儿子,因为是掳来的妇人所生之子,就给那儿子取名为巴阿里歹,他成了巴阿邻氏的祖先”。由此可见,巴林部与成吉思汗的乞颜部是同宗同祖。当时的巴林部游牧于杭爱山与不儿罕山、肯特山之间,称为“毛毡中的百姓”。在13世纪成吉思汗时代,巴林部的首领为豁儿赤,他与巴林部的萨满巫师兀孙一起拥戴铁木真为成吉思汗。孛端察儿去世以后,他的子孙曾一度归属泰亦赤兀惕部,后来在巴阿邻部的失儿古老人率领下,毅然离开了泰亦赤兀惕部,投靠了成吉恩汗。成吉思汗命其部落在额尔齐斯河沿岸“林木中百姓”居住处镇守。到了14世纪初的元成宗铁穆耳时期,斡赤斤(成吉思汗幼弟)玄孙乃颜叛乱被镇压后,居住在额尔齐斯河沿岸部分“林木中百姓”受命迁徙到哈拉哈河一带,巴林部很可能在这时迁徙到了东方。

翁吉刺特部也是喀尔喀万户内历史悠久、名声显赫的部落,原住地在额尔古纳河、根河流域,是古老的蒙古部落中的一支。《金史》称其为“广吉剌”,《蒙古秘史》称“翁吉剌”,《元史》称“弘吉剌部”,是十二世纪前后蒙古高原上重要的游牧部落之一。有资料考证,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和妻子孛儿帖都是出自于翁吉刺特部。在蒙元时期,翁吉刺特共走出18位皇后,16位驸马。因此成吉思汗家族世代与翁吉刺特联姻。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大汗忽必烈有四个皇后,都是非常美丽的女人。除了皇后以外,大汗还有许多妃子,她们都是从一个叫‘弘吉剌’的地方选来的。弘吉剌的居民以面貌秀丽、肤色光洁著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因翁吉刺特攻城拔寨、浴血奋战有功,特赐地翁吉刺特于呼伦贝尔海拉尔河流域。后来,翁吉刺特部也成为了喀尔喀万户内的一个鄂托克。

图204

内喀尔喀的形成和迁徙

1368年,朱元璋的明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以妥欢帖木尔为首的蒙古统治者退回漠北蒙古高原,漠南地区也落入明军的势力范围,他们在漠南建立了诸多“卫”、“所”等戍边性质的行政区,迫使蒙古族的活动范围退回到漠北蒙古高原,这时的蒙古进入史称“北元”的历史阶段。蒙古分裂为东西蒙古。东部蒙古人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东部,北元大汗的斡尔朵(行宫)设在东部蒙古。

1479年达延汗即位。在这之前,北元各部落之间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另外,明朝军队也经常深入蒙古草原以打击“残元”势力。达延汗面对这种衰败局面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首先结束了异姓封建主对各部的世袭统治权和在汗廷内所担任的“太师”之权,同时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除兀良哈万户以外的左翼察哈尔万、喀尔喀万户和右翼的土默特万户、鄂尔多斯万户、永谢布万户,在东蒙古确立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对各部落的直接统治,整顿了朝纲。达延汗分封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与十一子格埒森扎于喀尔喀万户。阿尔楚博罗特领有喀尔喀万户左翼,他的游牧地域分布在喀尔喀万户右翼的东南部,他们就是本文重点介绍的“内喀尔喀”,内喀尔喀包含原喀尔喀万户内5个鄂托克,分别是:扎鲁特、巴林、翁吉刺特、巴岳特、乌齐叶特。

1547年,达赉逊汗即蒙古大汗位。当时,大汗直属的察哈尔万户驻牧地大约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西南部、锡林郭勒盟北部以及蒙古国的东方省一带,其西部和南部与阿勒坦汗右翼势力密切接触,其北面是虎喇哈赤所属喀尔喀万户左翼。达赉逊汗即汗位之后,蒙古内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土默特万户领主阿勒坦汗为首的右翼势力的崛起,其势力范围迅速向东北方向及周边扩展,阿勒坦汗大有替代蒙古大汗之嫌。这时大汗所属察哈尔万户的西南部已经与右翼的土默特、永谢布万户呈犬牙交错状,对大汗的左翼逐渐构成了威胁。为了避其锋芒和开辟新的牧场,同时为了到明朝边界与明开展互市贸易获取各种急需物资,达赉逊汗率领其直属的察哈尔万户向东迁徙,虎喇哈赤属下的喀尔喀万户左翼也配合大汗的行动,翻越大兴安岭向东南方向进行了迁徙。

1560年(明嘉庆三十九年)以后,察哈尔和喀尔喀左翼两部迅速控制了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后裔所属山阳万户的一部分地域,并瓜分了兀良哈三卫的游牧地域和属民。来到了老哈河以东、辽河以西、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游牧。南迁以后的喀尔喀左翼已经从喀尔喀万户中独立出来自成一部,从此就有了“内喀尔喀”、“山南喀尔喀”、“山阳喀尔喀”之称,内喀尔喀一般通称为“内喀尔喀五部”。

内喀尔喀五部南迁后的新驻地根据史料上记载有两种说法,是一个地区的两种不同的表述。表述一:扎鲁特部驻地大约在清朝时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土谢图王府附近,翁吉刺特部驻地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达尔汉王府附近,巴约特部在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博王府附近,乌齐叶特部驻地在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王府附近,巴林部又在其南面今辽宁新民县及周边;表述二:巴林和乌齐叶特二部位于西辽河和辽河之间,他们实际占据了原来兀良哈三卫中的泰宁卫的领地,扎鲁特、翁吉刺和巴约特三部,分布于西辽河以北,他们实际占有了原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领地。现在内喀尔喀遗留下来的扎鲁特部和巴林部的驻地与史料上又有很大的变化,内喀尔喀的翁吉刺特部、巴岳特部、乌齐叶特部在后金时期就销声匿迹了,这是由于被后金击溃后又被察哈尔林丹汗兼并所致。内喀尔喀五部只保留下扎鲁特和巴林二部,这两部驻地基本保持在后来清王朝设置的扎鲁特旗左右二旗和巴林旗左右二旗册封扎萨克时划定的旗界。(上)

http://nmg.northnews.cn/2013/0619/1153371.s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