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鄂伦春自治旗扎札明努图克人民在选举自己的旗代表。
鄂伦春人,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鄂伦春人世代飘泊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过着原始社会末期与世隔绝的森林游猎生活。1950年12月,中共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地委在海拉尔市召集分散在布特哈旗、莫力达瓦旗、喜桂图旗、额尔古纳旗的10个鄂伦春部落代表开会,代表们一致要求成立鄂伦春旗。之后,大兴安岭林区的鄂伦春族代表也要求成立鄂伦春旗。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地委尊重鄂伦春族人民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愿望,向内蒙古东部区党委正式递交报告,并拟订方案,呈报给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4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鄂伦春旗。1951年10月31日,鄂伦春自治旗成立,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县级建制的少数民族自治旗。后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鄂伦春族人民把建旗纪念日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1952年5月31日,鄂伦春旗人民政府更名为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
鄂伦春自治旗成立时,全旗只有鄂伦春族774名,并且几乎都是文盲,40%的人患有结核病。为使鄂伦春族群众告别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国家对鄂伦春族群众实行免费医疗,子女免费上学,鼓励猎民定居,每人每月给36元的护林津贴和70元的禁猎补贴,帮助猎民三次更新了住房。50多年来,鄂伦春人先后实现了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再由游居转向定居,继而实行全面禁猎三次历史性跨越,走上了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现代产业之路。1996年1月,鄂伦春自治旗颁布《禁猎通告》,在境内全面实行禁猎,并封存了猎民的枪支弹药。从此,猎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取消3个部族名称,恢复使用鄂温克统一族称
鄂温克民族起源于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下游等流域,并向西迁徙运动,大致于公元590至591年前后移居呼伦贝尔地区,这已被诸多历史资料所证实。在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境内,乃至俄罗斯远东的西伯利亚地区,两个不同的国界内,生活着自古以来以鄂温克自称的人们。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习俗、渊源的历史关系,他们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族历史上由“通古斯”、“雅库特”、“索伦”3个部族组成。195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鄂温克族人民代表提出了在原索伦旗的基础上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议案。自治区党委、政府很重视,立即派出调查组到索伦旗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广泛征求鄂温克族人民的意见要求,3个部族一致要求取消原“通古斯”、“雅库特”、“索伦”部族名称,恢复使用鄂温克统一族称。1958年3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统一其民族称谓为鄂温克,并与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方案一起上报国务院。1958年5月,国务院在第77次全体会议上批准了这一报告。1958年8月1日,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
我国的鄂温克民族虽然人数较少,但形成了传统的狩猎业、牧业、农业等自然经济文化形态。俄罗斯境内的鄂温克人,散居在西伯利亚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活动的区域一度占有西伯利亚全境的十分之七。
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耕耘者”是达斡尔人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蒙古源流》中提到的一个部落名称——“达奇鄂尔”据考究是“达斡尔”的汉文译写形式。清康熙初年,出现了“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达虎里”、“达呼尔”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研究,达斡尔族起源于大兴安岭南麓的洮儿河。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中外学者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蒙古分支说,二为契丹后裔说,三为当地土著说等。目前人们比较普遍认为达斡尔族人源于辽契丹族。关于达斡尔族的历史记载始于17世纪初,清朝政府把达斡尔族编入八旗,并不断派遣其镇守边关,主要集中在新疆,因而除东北外在新疆塔城还有数千名达斡尔族人。
历史上,达斡尔族被称为“蒙系人”或“达呼尔蒙古”。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专门调查了民族的族源、族称及其历史发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1956年,党和国家正式确认达斡尔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立的单一民族,族称也被正式确定为达斡尔族,同时开始以原莫力达瓦旗为基础筹备建立自治旗。1958年5月,国务院第77次全体会议正式批准撤销莫力达瓦旗建制,在原莫力达瓦旗行政区域内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958年8月15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正式成立。
达斡尔族现有人口约12万人,其中约7.4万人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及附近县,只有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
http://nmg.northnews.cn/2013/0530/1119581.s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