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1日星期五

内蒙古多处金元代墓葬被盗 “土夫子”自曝行规

2013年06月21日

  近年来,多地频频上演现实版“盗墓笔记”,内蒙古自治区也不例外。内蒙古达茂旗境内,分布着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遗址等众多金、元代墓葬群,对于蒙古史、元朝发展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考古学价值。而今,历史留下的这些珍贵遗物却被众多不法分子所觊觎。

        草场遭盗洞“蛀”空

  2013年5月2日,包头市公安边防支队达尔罕边防派出所根据群众举报,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追回各类文物317件。

  被盗掘的古遗址位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介绍,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共有509处文物点,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敖伦苏木古城遗址是重要的元朝时期城市遗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肥肉”,纷纷前来“挖洞掏宝”。

  记者在地处草原深处的安达堡子古城遗址看到,在一处古墓葬群区域内,大小不一的盗坑一个挨着一个,散落地上的瓷器碎片、陶器碎块和石板随处可见。

  达尔罕边防派出所警官赛那说,这处古墓葬群面积近1000平方米,文物管理部门的航拍图显示,这一区域的盗坑近500处。“我们经常接到有关盗掘的举报电话,但是由于路途遥远,等我们赶到事发地点时大多会扑空”。

  当地牧民对盗掘活动深恶痛绝。一位牧民告诉记者,他家6000多亩草场上有上百个盗洞,深度1米多,最深的两三米。这些盗洞破坏了草场,而且有的牛羊进去了就出不来,最后死在里面。

  分工明确划定范围

  盗掘古遗址犯罪嫌疑人贾某今年32岁,他眼睛细小、脸盘方正,说话声音时高时低。贾某说,他是今年才“入行”的,这次盗掘古遗址是他第三次作案,“没想到刚动手就被抓了”。

  贾某说,盗掘活动一般是团伙作案,首先要找到“可靠的人”入伙。盗掘时,一般由年龄较大、经验较丰富的人带头,其他三四个人按照开车、瞭望放哨、探测和挖掘等分工“各司其职”。“如果盗掘的是古墓,能够判断土层是生土还是熟土的人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熟土,就表明下面有东西”。

  贾某交代,选定盗掘区域后,一般会在白天“踩点”,浅层的用金属探测仪,深层的用洛阳铲。晚上开挖,天亮收工。贾某说,挖出来的东西必须立刻用塑料袋包起来防止氧化。

  一名长期与文物贩子打交道的知情人士透露,当地至少有三到五个盗掘团伙,每个团伙人数不等,且都有各自的“势力范围”,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安达堡子古城遗址、金界壕周边等文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域早已被“瓜分殆尽”。

  行规森严不可逾越

  贾某说,“新手”挖到东西后,一般会找“圈内人”作为“中间人”倒手给“下家”,中间人会得到10%左右的提成。“等到你做得时间长了,‘下家’就会主动联系你,因为这个圈子不大,消息传播得很快”。

  交易一般在家中进行,敲定价格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贾某称,多年从事这个行当的“圈里人”,每年收入最少有十几万元,“要是挖到好的瓷器、铜器,一件就能赚十几万元”。

  贾某说,尽管“收入不菲”,但要加入这个“圈”,必须要有熟人“引荐”,并且通过合作盗掘,取得大家信任才能“混下去”。

  贾某交代,“圈里”还有很多行话。“老坑”代表古墓,“老掏子”则代表盗掘经验丰富的“高手”,贾某就是由“老掏子”乔某带上道的。

  据办案民警介绍,乔某是案件审讯中最难啃的骨头。审讯中,他对倒卖文物的“上游”持有者和来源只字不提,还声称“我们的‘行规’就是不能说是从谁那里买的,我怕丢人。要杀头就杀我一个人的头”。但他承认,他卖的时候都告诉买家“是从‘老坑’里掏出来的,否则卖不出去”。(记者史万森 通讯员白生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